参考资料
- 左美云.信息系统与开发管理教程[M]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.2021
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
信息的定义
信息是可以传输和处理的数据和知识,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
除定义之外,信息在实践中还具有以下特点:
- 客观性:信息可以反映和再现事物的变化和特征
- 系统性:信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
- 开放性:信息的使用随着人类的科技水平提升而提升,因此会有不断更新的信息加入系统(比如金融因子挖掘,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新的因子,也会有以前的因子失效)
- 相对性: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对相同信息的反应不同
- 变换性:信息的形态变化
- 转移性
- 有序性
- 动态性
- 时效性
- 共享性
- 两面性
系统的概念
系统是内部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,按某种规则,为同一目的的实现而结合在一起的,合理有序的组合。
TIP
(如果你是一个管理科学或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学生,你应该已经或未来会听系统的定义和性质听到厌烦)
从定义种可以提取出来的系统的性质
- 整体性:关注整体,而不仅仅是局部的拼接。
- 动态性:系统在时间中演化变化。
- 层次性:系统可以分解为子系统,同时也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。
- 关系性:系统要素之间的连接和互动决定了系统的性质。
- 反馈性:系统内部存在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,影响系统行为
系统论的发展历程
1. 萌芽阶段(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)
- 早期哲学与生物学:如德国生物学家冯·贝塔朗菲(Ludwig von Bertalanffy)观察到生物系统的“有机整体性”。
- 哲学思想中对“整体”与“部分”关系的探讨,已初具系统思想的雏形。
2. 形成阶段(20世纪40~60年代)
这一时期是现代系统论的奠基时期,系统思想逐步形成了系统理论框架。
(1)一般系统论(General Systems Theory, GST)
- 提出者:冯·贝塔朗菲(Ludwig von Bertalanffy)
- 主张:提出“跨学科”的一般系统模型,适用于生物、社会、技术等各类系统。
- 特点:
(2)控制论(Cybernetics)
- 提出者:诺伯特·维纳(Norbert Wiener),1948年出版《控制论》
- 核心概念:
- 应用:自动化系统、生物调节、神经系统模拟等
- 提出者:克劳德·香农(Claude Shannon)
- 研究内容:信息的传递、噪声、编码与解码,为系统通信和控制打下基础。
(4)运筹学与系统工程
-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复杂问题的系统性研究(如雷达部署、物流、战略模拟等)。
- 系统工程(Systems Engineering)应运而生,用于解决大型工程项目中的集成与优化问题。
3. 扩展阶段(1970年代至今)
(1)复杂系统理论(Complex Systems)
- 研究对象:具有非线性、涌现、自组织特征的系统。
- 代表领域:
- 研究机构:圣塔菲研究所(Santa Fe Institute)是复杂系统研究的重要中心。
(2)软系统方法(Soft Systems Methodology, SSM)
- 提出者:彼得·Checkland
- 用途:解决“无明确定义”的社会复杂问题(如组织改革、教育系统)。
- 特点:
(3)系统动力学(System Dynamics)
- 提出者:杰伊·福雷斯特(Jay W. Forrester)
- 应用:研究经济、环境、社会系统的动态行为与反馈结构。
- 代表作:《世界模型》(Limits to Growth, 1972)
(4)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
- 系统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。
- 应用方向:
- 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模型
- 循环经济分析
- 耦合人地系统等
信息系统的结构
信息系统就像一座高楼,既有严谨的结构,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结构得出不同形式
概念模型
物理模型
层次结构
功能结构
软件结构
Comments
Preview: